燃气计量的“进化史”:从传统到智能的膜式燃气表



在现代生活中,燃气作为一种高效、便捷的能源,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。从烹饪美食到温暖家居,它的身影无处不在。而在燃气使用过程中,有一个默默记录用量的“小卫士”——膜式燃气表。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历程、工作原理,以及一款极具代表性的商用膜式燃气表。


 膜式燃气表的发展脉络 

  早期的燃气计量可谓是困难重重,人们只能凭借模糊的估算来确定燃气用量,既不精准又缺乏依据。直到1815年,英国工程师塞缪尔·克莱格和塞缪尔·科思莱兄弟研制出湿式燃气计量表,如同黑暗中亮起的一盏明灯,开启了燃气计量的新篇章。1816年,第一台湿式燃气表诞生,它采用独特的设计,利用气体进出储气罐时的体积变化进行计量,尽管略显简陋,但却意义非凡。随后在1833年,干式燃气计量表问世,为现代膜式燃气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。 随着时间的推移,膜式燃气表不断发展。早期的膜式燃气表采用限位式工作原理,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。不过,科技的进步为其带来了新的生机。基于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理论被应用到设计中,工程师们不断优化内部结构,使得膜式燃气表在计量精准度和稳定性上有了质的飞跃。 到了20世纪90年代,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蓬勃发展,膜式燃气表迎来了智能化的变革。IC卡预付费系统的应用,解决了传统抄表收费的难题,让燃气使用更加便捷。进入21世纪,通信技术的大爆发为膜式燃气表注入了新的活力。M - Bus、GPRS等多种通信技术的融入,让燃气表不仅能精准计量,还具备了数据读取和远传功能。如今,在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下,膜式燃气表已经成为功能强大的智能设备,实现了远程管理、流量监控等一系列高级功能。

膜式燃气表的工作原理

  当流动的气体经过燃气表时,由于管道摩擦和机构的阻挡,会在燃气表进出口产生压力差。这种压力差主要推动膜式燃气表的膜片在计量室内运动,同时带动配气机构的协调配气,使膜片的运动能够连续往复地进行。膜式燃气表通过曲柄摇杆机构,将这种直线往复运动转变成圆周运动,圆周运动再通过运动传递机构推动计数器转动,将膜片往复运动的次数记录下来。由于膜片每往复一次,就排出一定量气体,计数器最终通过传动链的转换,将计量的气体的体积显示出来,达到计量气体的目的。简单来说,就像是有一个无形的“小助手”,在气体流动时,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机械运动,精准地记录下我们使用了多少燃气。